造谣惑众
“造谣惑众”基本解释
制造谣言,迷惑群众。
“造谣惑众”成语解释
【解释】制造谣言,迷惑群众。 【示例】敌人搞阴谋,惯用的手法之一,就是造谣惑众。 【近义词】蛊惑人心、妖言惑众、造谣生事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坏人造谣惑众
“造谣惑众”成语故事
北宋时,有个州的太守名田登,为人专制蛮横,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个登字,所以不许州内的百姓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于是,只要是与登字同音的,都要其它字来代替。谁要是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重则判刑,轻则挨板子。不少吏卒因为说到与登同音的字,都遭到鞭打。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依照以往的惯例,州城里都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灯。可是这次,却让出告示的官员感到左有为难。怎么写呢?用上灯字,要触犯太守;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想了好久,写告示的小官员只能把灯字改成火字。这样,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照例放火三日。告示贴出后,老百姓看了都惊吵喧闹起来。尤其是一些外地来的客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真的以为官府要在城里放三天火呢!大家纷纷收拾行李,争着离开这是非之地。当地的老百姓,平时对于田登的专制蛮横无理已经是非常不满,这次看了官府贴出的这张告示,更是气愤万分,忿忿他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什么世道!。
“造谣惑众”造句
1.再次,你得到的原始细节,从源头上,并没有从偏颇用地,以作降压,造谣惑众和蔓延提供错误资料,以填补自己的口袋。
2.如论起造谣惑众来,那些先生们确实很有胆魄,什么谣言都敢登,多大的谎话都敢编。
3.我们对那些造谣惑众的人必须提高警惕。
4.敌人经常造谣惑众;制造事端;我们要及时地加以揭露。
5.幽浮UFO在辩论时,常把自己的臆想臆测强加于人,扣帽子、抡棍子、抓辫子,捏造、反咬,狡辩耍赖,混淆是非,造谣惑众还是他的本性。
6.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许胡说,即不许造谣惑众也不许装神弄鬼。
7.造谣惑众和人身攻击是多多少少需要有一些勇气的。
8.战时造谣惑众,动摇军心的,必会严处罚。
9.敌人搞阴谋,惯用的手法之一,就是造谣惑众。
10.你造谣惑众,我们最终要用事实戳穿你的阴谋诡计。
11.每遇风吹草动,他就造谣惑众,替敌人助威壮势。
12.我反复提示你,本人每个文的主题都不一样,可是你故作不知,装看不见,在这个帖被驳得无理可言了,就换另一帖编造谎言强加于人,混淆是非,造谣惑众。
13.他在同学们中间造谣惑众。
14.造谣惑众,动摇军心,是指故意编造、散布谣言,煽动怯战、厌战或者恐怖情绪,蛊惑官兵,造成或者足以造成部队情绪恐慌、士气不振、军心涣散的行为。
15.这帮政客把持着舆论工具,颠倒黑白,造谣惑众。
16.众人以为老太太在造谣惑众,威胁说要打她,老太太却忽然消失不见。
17.你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造谣惑众!
18.解放前,国民党官方宣传的惯用手法是强奸民意,造谣惑众。
19.我们办事光明正大,他再造谣惑众,也无济于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