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páo,fǒu,
笔画
9
部首
五笔
结构
上下结构
笔顺
撇,折,折,横,折,点,点,点,点
五行
统一码
U+70B0

“炰”字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páo ㄆㄠˊ

  1. 〔~烋(xiū)〕古同“咆哮”,猛兽怒吼;也形容人暴怒。
  2. 古同“炮”,把带毛的肉用泥包好放在火上烧烤。

其它字义


fǒu ㄈㄡˇ

     ◎ 蒸煮:“~鳖鲜鱼。”

英语 roast, broil; bake

德语 braten, r?sten

法语 r?tir

“炰”字康熙字典解释

【巳集中】【火】 炰·康熙筆画:9 ·部外筆画:5

【廣韻】【集韻】????同炮。【詩·小雅】炰????膾鯉。【魯頌】毛炰胾羹。

又【詩·大雅】女炰烋于中國。【傳】炰烋,彭亨也。【箋】自矜氣健之貌。

又炰烋,亦作咆烋。【左思·魏都賦】克翦方命,吞滅咆烋。雲徹叛換,席卷虔劉。

又【集韻】俯九切,音缶。同缹。詳缹字註。

“炰”字汉语字典解释

ㄆㄠˊpáo

  1. 以火烧烤食物。《诗经·小雅·六月》:「饮御诸友,鳖脍鲤。」汉·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亨羊羔,斗酒自劳。」

  1. 烤熟的食物。《文选·枚乘·七发》:「旨酒嘉肴,羞脍炙,以御宾客。」

  1. 参见「炰烋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