拑
“拑”的笔顺
“拑”字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 拑 qián ㄑㄧㄢˊ ◎ 同“钳”。 英语 to clamp, tie down or pin down 德语 befestigen, halten ,Bei?zange, Kneifzange (S)?,kleine Zange, Zange (S) 法语 pinces,tenailles,serrer
“拑”字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拑 qián 〈动〉 (1) (形声。从手,甘声。本义:胁持;夹住) (2) 同本义 [clamp;restrain] 拑,胁持也。——《说文》。徐灏笺:“从手曰拑,从竹曰箝,从钢铁曰钳,通用则不别也。” (3) 又如:拑击(两面夹击) (4) 通“钳”。合拢;闭住 [close] 拑口而不言。——《史记·秦始皇本纪》 臣畏刑而拑口。——《汉书·五行志》 (5) 又如:拑者(闭口不言之人) (6) 勒;横木于马口 [draw rein;rein in] 拑马而秣之。——《公羊传·宣公十四年》。释文:“以木衔马口也。” (7) 又如:拑勒(将衔勒放入马口)
“拑”字康熙字典解释
【卯集中】【手】
拑·康熙筆画:9 ·部外筆画:5
【唐韻】巨淹切【集韻】【韻會】其淹切【正韻】其廉切,????音箝。【說文】脅持也。【前漢·鼂錯傳】天下之士,拑口不敢復言矣。 又【集韻】扱范切。義同。 【韻會】按《說文》箝拑柑鉗鍼訓義不同,然書史傳寫亦有通作者,今以《說文》爲正。 【正字通】拑鉗箝通,與柑音義別,俗誤通用。互見木部柑字註。
“拑”字汉语字典解释
胁持、挟持。如:「拑制」。《说文解字·手部》:「拑,胁持也。」清·段玉裁·注:「谓胁制而持之也。」《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以木横置于马口,使马不能食。《文选·颜延年·阳给事诔》:「卒无半菽,马实拑秣。」 闭口。《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太史公曰》:「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红楼梦·第二二回》:「今日贾政在席,也是拑口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