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fú,
笔画
11
部首
五笔
结构
左右结构
笔顺
折,折,点,点,点,点,横,撇,折,点,点
五行
统一码
U+7D31

“紱”字基本解释

fú ㄈㄨˊ


  1. 古代系印紐的絲繩,亦指官印:印~。璽~。
  2. 同「黻」。

英语 ribbon or cord used attach ornaments

德语 Sch?rpe, Schieberahmen (S)

法语 écharpe,tenue pour sacrifice

“紱”字详细解释

詳細字義


紱 fú

〈名〉

(1) (形聲。从糸( mì),表示與線絲有關。本義:系印章或佩玉用的絲帶。紱的顏色依官位品級而不同)

(2) 同本義 [silk ribbon]

降尊就卑,懷璽藏紱。——《文選·張衡·西京賦》

授單于印紱。——《漢書·匈奴傳下》

(3) 古代作祭服的蔽膝 [knee hide]。縫於長衣之前。爲祭服的服飾。周制帝王、諸侯及諸國的上卿皆着朱紱

朱紱方來。——《易·困卦》

“紱”字康熙字典解释

【未集中】【糸】 紱·康熙筆画:11 ·部外筆画:5

【廣韻】【集韻】【韻會】????分勿切,音弗。【博雅】綬也。【易·困卦】朱紱方來。【莊子·逍遙遊註】便謂足以纓紱其心矣。【釋文】紱,或作紼。【韻會】韍,通作黻。

又作紱。

又【韻補】叶方味切。【張衡·西京賦】降尊就????,懷璽藏紱。更旋閭閻,周觀郊遂。

“紱”字汉语字典解释

ㄈㄨˊ

  1. 繫印環用的絲繩。《集韻·入聲·勿韻》:「,綬也。」《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下》:「將率既至,授單于印。」

  2. 古代衣裳前的蔽膝。《易經·困卦·九二》:「困于酒食,朱方來,利用享。」唐·孔穎達·正義:「,祭服也。」《聊齋志異·卷一一·王者》:「見有王者,珠冠繡,南面坐。」通「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