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lòu,
笔画
16
部首
五笔
结构
左上包围结构
笔顺
点,横,撇,点,横,竖,折,横,横,竖,折,横,竖,折,撇,横
五行
统一码
U+763B

“瘻”字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lòu ㄌㄡˋ

  1. 〔~管〕身體內因發生病變而向外潰破所形成的管道,病灶裏的分泌物由此流出。
  2. 中醫指頸部生瘡,久而不愈,常出濃水。

英语 fistula, sore, ulcer, goiter

法语 ulcère purulent

“瘻”字康熙字典解释

【午集中】【疒】 瘻·康熙筆画:16 ·部外筆画:11

【唐韻】力豆切【集韻】【韻會】郎豆切,????音屚。【說文】腫也。一曰久創。【玉篇】瘡也。【山海經】半石之山,合水出于其隂,多鰧魚,食者不癰,可以爲瘻。【註】瘻,癰屬也。中多有蟲。【柳宗元·捕蛇者說】可以已大風攣踠瘻癘。

又【集韻】力救切,音溜。

又龍遇切,音屢。義????同。

又【廣韻】力朱切【集韻】龍珠切,????音慺。痀瘻,曲脊。 【字彙】亦作瘺。

“瘻”字汉语字典解释

ㄌㄡˋlòu

  1. 一种脖子肿大的症状。《说文解字·疒部》:「,颈肿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可 以已大风、挛踠、、疠,去死肌,杀三虫。」

  2. 常流脓水、不能收口的脓疡。如:「肛」、「痔」。

  1. 膨胀、肿胀。《淮南子·说山》:「貍头愈鼠,鸡头已。」

ㄌㄩˊ
  1. 参见「[[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