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禅

拼音
táo chán
注音
ㄊㄠˊ ㄔㄢˊ
“逃禅”基本解释

解释 1.逃出禅戒。 2.指遁世而参禅。

“逃禅”造句

1.过此以往,逃禅纂道则有之矣,再有所发明则未有也。

2.游心太玄乐逃禅,丹成不服怕登仙,不衫不履得冲淡,天道心安身自安。

3.居士佛教给词学注入忧患意识、苦空观念,促进逃禅遁空词的滋生与发展。

4.介忽逃禅煮石之间,“素喜清霜黄菊淡,兼怀玄鹤白云深”,是其人也。

5.“洪宪”破产之际,深陷绝望的杨度誓称“从此披发入山,不愿再问世事”,自号“虎禅师”,学佛逃禅

6.于是,他变服为僧,逃禅结庐,出家罗汉门,哀叹道:“吾廿载飘零绝岛,弃坟墓不顾者,不过欲完发以见先帝于地下,而卒不克!其命也乎”。

7.有唐一代,文人因科举而逃禅与僧人因科举而还俗屡见不鲜。

8.明末清初以来,格于形势,士大夫逃禅者众,高僧辈出,诗僧辈出,文风鼎盛,蔚为大观,对岭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9.为伊消得人憔悴,散淡悟逃禅

10.清初之遁入空门者,非逃禅乃避薙发也,故于佛门戒规亦不尽谨持。

11.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12.自是读书非习政,不妨避世学逃禅

13.李自成逃禅石门夹山一说,流传极广。

14.比之他们,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

15.只有让一个正常人变成疯子,用这种方式朱耷遂“脱壳”“逃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