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贡

拼音
jiǔ gòng
注音
ㄐㄧㄡˇ ㄍㄨㄥˋ

“九贡”基本解释

解释

  • 周代征收贡物的九种类别。亦泛指进贡。
  • “九贡”百科

    百度百科

    九贡

  • 九贡是西周财政收支的规定,这些按国王意志规定的收支项目在《周礼》中称之为“九贡”,“九赋”和 “九式”。国王通过天官大宰授权以司会为首的会计官员具体掌握控制,并要求会计部门按照这些项目规定来反映经济核算的内容,并定期向国王汇报。这些收支项目不但作为会计部门的核算依据,也是财物保管部门核算的依据,同时也是进行经济审计的依据。由于这些会计收支核算项目较固定和统一,也就成为当时计算、记录、编制财计报告的依据和标准。这些项目起着类似当今会计科目的作用。“九贡”是岁入项目,是诸侯向王朝所献的贡品,为王朝的日常生活所用,大部分是实物,少部分是货币,是王朝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
  • “九贡”分词解释

    基本字义● 九jiǔ ㄐㄧㄡˇ 数目,八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玖”代):~归。 泛指多次或多数:~死一生。~霄云外。

    详情

    基本字义● 贡(貢)gòng ㄍㄨㄥˋ献东西给上级,古代臣下或属国把物品进献给帝王:进~。纳~。~献。~品。~赋。封建时代给朝廷荐举?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