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舍

拼音
fèi shè
注音
ㄈㄟˋ ㄕㄜˋ

“吠舍”基本解释

印度种姓制度四大种姓中的第三等级。是从事社会生产的农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等阶层,他们承担税负以供养婆罗门和刹帝利,属于受压迫、被统治的阶级。

“吠舍”百科

百度百科

吠舍

  • 旧译“吠舍、吠奢、毗舍、毗奢”,新译“外夏”,意译作居士、田家、商贾。是印度四姓之第三阶级,指从事农业、畜牧、手工业、商业等生产事业之一般平民阶级,属于普通雅利安人。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印度,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手工业和商业非常发达,促进了城市的繁荣。此时印度的社会财富,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掌握在从事生产活动的“吠舍”阶层手中。
  • “吠舍”造句

    1.印度种姓制度由来已久,它将人分成四个层阶,由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组成,是传统印度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2.种姓制度源自于印度教,至少有3000年历史,这项制度将古代印度人分为婆罗门、剎帝力、吠舍和首陀罗等四个阶级。

    3.店里分别属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的员工聚集到一起,站成一排,相互紧握着双手,大大方方地欢迎拍照。

    4.吠舍种姓出身的莫迪曾经做过商人,商人的作风就是务实。

    5.这个制度把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几个种姓。

    6.种姓制度是印度一种古老的等级制度,依次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而“贱民”属等级之外,是最底层、最受歧视的阶层。

    7.1869年,甘地出生于印度港口城市博尔本德尔一个吠舍种姓家庭,13岁便结婚。

    8.印度教有所谓“四大种姓”,即把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4个基本类别。

    9.吠舍即平民,为第三种姓,经营商业贸易。

    10.神婆神汉为第一等,名婆罗门,职祭;王公大臣为二等,名刹帝利,职武;种地经商的为三等,名吠舍;手工业者为四等,名首陀罗。

    11.印度的种姓制度很早就有了,它把印度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这四个种姓之外还有贱民。

    12.印度是个等级相当森严的社会,其种姓制度将人从高到低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

    13.据研究,摩揭陀国的人多半是吠舍和首陀罗的混血种,婆罗门法典认为他们是半雅利安、半野蛮的下等种族。

    14.与古代印度法直接将人格固定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不同,罗马法人格结构的特点在其活动性与叠加性。

    15.在这些冰川地貌的陪衬下,正反两面都呈现高大巍峨的冰斗形状的仙乃日显出只可以仰息的尊贵气象,仿佛是为吠舍众生所凝望的婆罗门。

    16.但印度是个等级相当森严的社会,其种姓制度将人从高到低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

    17.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18.剎地利、吠舍、首陀罗。

    19.第四等级首陀罗则属非再生族,因此吠舍可参加婆罗门主持的宗教祭祖和听讲教义,首陀罗则绝对不能。

    20.印度有种姓制,社会阶层粗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有人告诉他说牛肉被贱民阶层吃掉了。

    “吠舍”分词解释

    基本字义● 吠fèi ㄈㄟˋ ◎ 狗叫:~叫。狂~。蜀犬~日(喻少见多怪)。 英语 bark法语 aboyer

    详情

    ● 舍 (捨) shě ㄕㄜˇ 放弃,不要了:~己为人。~近求远。四~五入。 施舍:~粥。~药。 ● 舍 shè ㄕㄜˋ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