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口

拼音
chì kǒu
注音
ㄔˋ ㄎㄡˇ

“赤口”基本解释

1.谓谗毁者之口。
2.旧指一种恶神,主斗讼之事。
3.见"赤口日"。

“赤口”百科

百度百科

赤口

  • 赤口,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种恶神,主斗讼之事。每年农历正月初三。根据传统习俗,当日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亲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故赤口日亦称为小年朝。
  • “赤口”造句

    1.赤口毒舌腹藏剑,身负天功又奈何。

    2.赤口”本来指善于进谗言诋毁别人的小人之口,比如陆游有诗“赤口能烧万里城”,后来就把主口舌争讼的恶神称作“赤口”或“赤口白舌”。

    3.由于其属足厥阴肝经,按摩此穴可缓解肝火旺盛引发的上火症状,如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等。

    4.红口白牙、红口白舌、赤口白舌、红嘴白牙、空口白牙、赤口毒舌,等等。

    5.随宋室南渡的诗人储泳在《祛疑说》中载:“赤口,小煞耳。

    6.对此等刁滑奸诈、赤口毒舌之徒,兄台无须不用客气,替其长辈好生教训于他!

    7.惊厥,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胸痹心痛,目赤,口疮,咽喉肿痛,耳道流脓。

    8.也都各个面红耳赤,口干舌燥!而就在这时、一打杂的小老头手据托盘,为几位奉上了茶水。

    9.它属于足厥阴肝经,因此,对灭肝火效果良好,如头痛眩晕、面红耳赤、口苦咽干等。

    10.因为广州人初一在家食斋,初二出门拜年,初三赤口待在家里,初四才开始对外应酬。

    11.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类。

    12.够了,月儿姑娘并无恶意,莫再赤口毒舌!

    13.眼见赴考之日渐近,元朗急火攻心,尿赤口肿,天天如没头的苍蝇在屋里乱撞。

    “赤口”分词解释

    ● 赤 chì ㄔˋ 红色,比朱色稍暗的颜色:~血。~字。 真诚,忠诚:~诚(极其真诚)。~忱。~子(纯洁无暇的初生婴儿,?

    详情

    基本字义● 口kǒu ㄎㄡˇ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