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帖式

拼音
bǐ tiē shì
注音
ㄅㄧˇ ㄊㄧㄝ ㄕˋ

“笔帖式”基本解释

解释官名。清代于各衙署设置的低级文官。掌理翻译满汉章奏文书。 -----------------国语辞典笔帖式bǐ tiě shìㄅㄧˇ ㄊㄧㄝˇ ㄕˋ

  1. 职官名。译自满洲语。其初为文职的赐名。康熙时,各部院衙门皆置笔帖式,有繙译、缮本、贴写等名目,掌翻译满汉章奏文籍等事。有七品、八品、九品之分。

“笔帖式”百科

百度百科

笔帖式

  • 又作“笔帖黑”。为满语“????????”(转写:bithesi)一词的音译,指清代官府中低级文书官员、执掌部院衙门的文书档案的官员,主要职责是抄写、翻译满汉文。
  • “笔帖式”造句

    1.笔帖式街老宅院、崇德里民居3处为民居建筑,原四川大学女生院、四川大学志德堂、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3处为教育建筑。

    2.不久的将来,大慈寺片区的老建筑欣庐、广东会馆、笔帖式老宅,也将变身为成都新的文化时尚地标。

    3.他的弟弟和珅从一个笔帖式,升到湖广道御史,破格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一路高升,最后升到四川总督。

    4.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扇木质大门和拥有上百年历史的笔帖式街老宅院,这座竹框架结构的主体建筑,而“笔帖式”则源自清代为皇帝抄写文书的官名。

    5.员外郎、主事、赞礼郎、司俎官、司祝、司香、司碓、笔帖式、书吏、掌内廷礼乐及考核太监品极。

    6.掌礼司,设郎中、员外郎、主事、赞礼郎、司俎官、司祝、司香、司碓、笔帖式、书吏、掌内廷礼乐及考核太监品极。

    7.1896年6月6日,荣禄带领兵部员外郎裕厚、兵部候补主事陈夔龙、步兵统领衙门学习笔帖式廷夔前往天津。

    8.其中,欣庐、笔帖式街老宅院、崇德里民居3处为民居建筑,原四川大学女生院、四川大学志德堂、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3处为教育建筑。

    9.世袭的总兵识字的都不多,横脸校尉也怀疑他说的是谎话,叫他念之前笔帖式录写的应募军伍的人员名单。

    “笔帖式”分词解释

    ● 笔 (筆) bǐ ㄅㄧˇ 写字、画图的工具:毛~。钢~。铅~。~架。~胆。 组成汉字的点、横、直、撇、捺等:~画。~顺。~形?

    详情

    ● 帖 tiè ㄊㄧㄝˋ 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碑~。字~。画~。 ● 帖 tiě ㄊㄧㄝˇ 便条:字~儿。 邀请客人的纸片:

    详情

    基本字义● 式shì ㄕˋ物体外形的样子:~样。样~。特定的规格:格~。程~。典礼,有特定内容的仪式:开幕~。阅兵~。自然科学中表明某些关系或规?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