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舞

拼音
bā yú wǔ
注音
ㄅㄚ ㄩˊ ㄨˇ

“巴渝舞”基本解释

1.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武舞。周初传入中原,被采用为军队乐舞。《后汉书·南蛮传》:"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魏晋后王粲﹑傅玄等人人有拟作。自汉至唐,为庙堂舞中武舞之一。魏更名"昭武舞",晋更名"宣武舞",梁恢复原称。隋文帝曾以非正典罢之。唐清商乐中尚有"巴渝舞"之名。陆龟蒙有拟作。后不复见于记载。

“巴渝舞”百科

百度百科

巴渝舞

  • 古城阆中,曾为巴国别都,巴国国都位于今重庆渝中区,巴人与汉民族长期聚居,形成一种具有鲜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阆中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就是由巴人组成的“龙贲”军,执看挺仗,前歌后舞,“凌殷人倒戈”,从而取得胜利。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帮助汉高祖“还定三秦”,在冲锋陷阵中,巴渝舞又起了重要作用。《华阳国志·巴志》云:“阆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生劲勇,数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便进入了皇室宫廷。
  • “巴渝舞”造句

    1.西汉司马相如在《子虚赋》里就有巴渝舞盛况的记载。

    2.巴渝舞是阆中特色之一,如果晚上有时间,和几个朋友在古城内泡上一碗茶好好欣赏一下。

    3.在以后的历史中,巴国的军队参加了武王伐纣的联盟军,成为前锋部队,戴着百兽面具,跳着“巴渝舞”冲锋陷阵,打败了殷商军队。

    4.3个马来西亚留学生,要穿上虎皮裙,拿着长竹竿,脸上涂满油彩在磁器口庙会上为重庆人表演巴渝舞,现在,3个“老外”正在古镇抓紧时间训练。

    5.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集整理,结合巴人在武当山地区的活动历史记载,我们对“巴渝舞”与武当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6.巴渝舞的音乐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音乐传播与接受的“乐之传播及整体形式”,二是音乐表达的“线的艺术与表现美”。

    7.据考证,土家摆手舞来源于古代巴人的“巴渝舞”。

    8.昨日,2002年巴人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在古巴人聚居之地———巴中江北新区白云台广场表演中重现了这种已经消失几个世纪的神奇战舞———巴渝舞

    9.摆手舞起源于古代巴人战时所跳的"巴渝舞"。

    10.古代巴人战前必跳的“巴渝舞”,就是艺术化了的军事格斗技术,是武术从纯军事技术中脱颖而出的先声,也是后来巴渝武术的雏形。

    11.他正指导李永胜跳巴渝舞,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庙会表演者。

    12.传说汉高祖立国后,为保持臣子们的战争意识,在宫廷内时常表演巴人临阵战前鼓舞士气之舞,名为"巴渝舞"。

    13.击鼓舞戈的巴渝舞,在阆中十分盛行,特别是每年春节前后,阆中古城跳巴渝舞、击八仙鼓的热闹场景随处可见。

    14.皮影、巴渝舞是阆中特色之一,如果晚上有时间,和几个朋友在古城内泡上一碗茶好好欣赏一下。

    15.《后汉书》称摆手舞起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晋书乐志》认为舞曲四篇中就有“矛渝”、“弩渝”,故为古代一种战舞。

    16.演员平均年龄十五岁左右,为巴渝舞坛新秀。

    17.下沉、扣胸、圆肩、脚内侧交替移动等方面则与巴渝舞不同。

    18.巴渝舞》和《竹枝歌》是賨人文化的代表作,这种瑰丽的艺术形式在千年宕渠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19.我以为,今天的坝坝舞是两千多年前司马相如所见过的那种巴渝舞的继承,是古代巴族人“下里巴”乐舞的延伸。

    20.因此阆中保留了许多原始的春节样本,诸如全国罕见的亮花鞋、春倌说春、张飞巡城、提灯会、巴渝舞、游百病等地方特色民俗。

    21.其实,古代巴族能歌善舞,其歌舞内容主要是从“战舞”发展演变而成的巴渝舞,舞风刚劲有力,富有气势,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22.“竹枝”是巴人聚居地的民歌,原名巴渝舞,“惟峡人善唱”。

    “巴渝舞”分词解释

    基本字义● 巴bā ㄅㄚˉ 粘结着的东西:泥~。锅~。 粘贴,依附在别的东西上:饭~锅了。~结别人。 贴近:前不~村,后不~店。

    详情

    基本字义● 渝yú ㄩˊ 改变,违背(多指感情或态度):忠贞不~。生死不~。 中国重庆直辖市的别称。因为重庆境内嘉陵江古称渝水,“渝”也作为重庆的简称?

    详情

    基本字义● 舞wǔ ㄨˇ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蹈。~技。~姿。~会。~剑。~女。~曲。~台。耍弄:~弊。~文弄墨。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