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鼓

拼音
bāng gǔ
注音
ㄅㄤ ㄍㄨˇ

“梆鼓”基本解释

1.梆子和鼓。报更的响器。

“梆鼓”百科

百度百科

梆鼓

  • 梆鼓是以一节一尺二寸长的竹筒蒙上水鸡(青蛙)皮或猪油,以圆竹箍紧为鼓,演唱者腋下挟梆鼓,右手击鼓,左手握长约三寸、阔约一寸二分的竹片两相击作为伴奏,由一引路小童带领,沿途流浪卖唱。多是乞丐盲人演唱的曲艺,每每演唱至一半时由小童端起小盘向听众募钱。若是被请去演唱的,开头一般都唱一个开篇,如:“手拿竹板是一双,身背梆鼓响咚咚,唱好唱歹请原谅,一分二分你惘送”;唱完开篇,就由引路小童把曲目折子交给主人“点曲”,并由主人付给基本酬金后开唱。
  • “梆鼓”分词解释

    基本字义● 梆bāng ㄅㄤˉ〔~子〕a.打更用的响器;b.打击乐器,用于戏曲、乐曲伴奏;c.戏曲声腔之一,如“河北~~”。象声词,敲打木头的声音:~~

    详情

    ● 鼓 gǔ ㄍㄨˇ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乐(yuè)。~角(jiǎo)。大~。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石?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