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

拼音
sān dà zhàn yì
注音
ㄙㄢ ㄉㄚˋ ㄓㄢˋ ㄧˋ

“三大战役”基本解释

解释

  • 指解放战争中的三个大战役,即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 “三大战役”百科

    百度百科

    三大战役 (人民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 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这一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 “三大战役”造句

    1.据悉,枫溪将打响“三大战役”,通过“产业再造”升级战、“城市再造”攻坚战、“政务再造”立体战,全力开创枫溪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新局面。

    2.淮海三大战役后,蒋军士气一落千丈,蒋家王朝的彻底垮台已成定局。

    3.长征路,遵义火,金沙流.延安灯塔,华夏大地报国仇.三大战役胜利,北京和平解放,将士不言酬.正义缨在手,功绩照千秋!八一节日快乐。

    4.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人民解放军直指江南,千里长驱,锐不可当。

    5.三大战役结束后,统一全国已经胜利在望了。

    6.在强渡贺胜桥、汀泗桥和攻克武昌城三大战役中,叶辅平不遗余力地把后勤支前工作做好,使部队兵精粮足,士饱马腾,为战役胜利立下保障。

    7.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使国民党损兵折将,为我军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8.三大战役之后,解放军势如破竹,很快就解放了长江以南各省市。

    9.汀泗桥和攻克武昌城三大战役中,叶辅平不遗余力地把后勤支前工作做好,使部队兵精粮足,士饱马腾,为战役胜利立下保障。

    10.三大战役结束后,蒋家王朝的统治已是岌岌可危,不可终日。

    11.还有1948年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2.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横扫残敌,势如破竹,迅速解放了中国大陆。

    13.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后,蒋军士气一落千丈,蒋家王朝的彻底垮台已成定局。

    14.平津三大战役,使国民党损兵折将,为我军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15.看了三大战役这几部电影真是惊心动魄。

    16.我军势如破竹,接连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

    17.记者最近到我国机械工业最大的生产基地江苏,看到这里的"三大战役"已经拉开序幕,许多企业正在不失时机地对"顽症"实施整治,而且很见成效。

    18.三大战役以后,内柔外刚的他已不堪一击。

    19.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人民解放军直指江南,千里长驱,锐不可当。

    20.淮海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人民解放军直指江南,千里长驱,锐不可当。

    “三大战役”分词解释

    基本字义● 三sān ㄙㄢ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

    详情

    基本字义 ● 大 dà ㄉㄚˋ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

    详情

    ● 战 (戰) zhàn ㄓㄢˋ 打仗:~争。~机。~绩。~略。~术。~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 泛指争斗,比高下:论?

    详情

    基本字义● 役yì ㄧˋ服兵务,从军:从~。现~。战事:战~。服劳力之事:劳~。徭~。使唤:~使。奴~。被役使的人:~夫。~徒。仆~?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