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辰虫

拼音
shí èr chén chóng
注音
ㄕˊ ㄦˋ ㄔㄣˊ ㄔㄨㄙˊ

“十二辰虫”基本解释

解释

  • 即十二时虫。
  • “十二辰虫”百科

    百度百科

    十二辰虫

  • 即十二时虫。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虫篇》:“南中有虫名避役,一曰十二辰虫。状似蛇医,脚长,色青赤,肉鬣。暑月时见於篱壁间,俗云见者多称意事。其首倏忽更变,为十二辰状。”
  • “十二辰虫”分词解释

    基本字义● 十shí ㄕˊ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表示多、久:~室九空。表示达到顶点:~足。~成。

    详情

    基本字义● 二èr ㄦˋ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双,比:独一无~。两样,别的:~话。不~价。

    详情

    基本字义● 辰chén ㄔㄣˊ地支的第五位,属龙。用于记时:~时(上午七点至九点)。时日:~光。时~。诞~。日、月、星的总称:北~(北极星)?

    详情

    ● 虫(蟲)chóng ㄔㄨㄥˊ 节肢动物的一类:昆~。益~。雕~小技(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动物的通称:大~(老虎)。长~(蛇?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