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脚蛇

拼音
tǔ jiǎo shé
注音
ㄊㄨˇ ㄐㄧㄠˇ ㄕㄜˊ

“土脚蛇”基本解释

解释

  • 见“土虺蛇 ”。
  • “土脚蛇”百科

    百度百科

    土脚蛇

  • 土脚蛇,蝮蛇一种,爬行纲,蝰科。另称土虺蛇、七寸子、灰链鞭、土蛇。是我国平原地带均有分布的一种的小型毒蛇。在中国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及东部沿海各省,北达辽宁南部及陕西南部。
  • 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树丛、田边和路旁篷丛等接近水源 的地方。
  • “土脚蛇”分词解释

    基本字义● 土tǔ ㄊㄨˇ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壤。黄~。疆域:国~。领~。本地的,地方性的:故~。民间生产的(区别于“洋”):~方(民间流?

    详情

    ● 脚 (腳) jiǎo ㄐㄧㄠˇ 人和某些动物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部分:~心。~掌。~背。~跟。~步。~印。~法(指踢球、踢毽等的?

    详情

    基本字义● 蛇shé ㄕㄜˊ ◎ 爬行动物,身体细长,体上有鳞,没有四肢。种类很多,有的有毒,有的无毒。以蛙、鼠为食,大蛇亦吞食大的兽类:~蜕。~行。~蝎。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