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婚

拼音
ǒu hūn
注音
ㄡˇ ㄏㄨㄣ

“偶婚”基本解释

1.即对偶婚。

“偶婚”百科

百度百科

偶婚

  • 偶婚(ǒu hūn):即对偶婚。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说:“在《易经》中惟偶婚的痕迹则俨然存在……似乎是当时的一夫一妻。这偶婚的遗习我们从母系制度的残存还可以得到旁证。”
  • “偶婚”造句

    1.在野蛮时代高级阶段,在对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之间,插入了男子对女奴隶的统治和多妻制。

    2.春秋时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现于庶人婚姻,是基于消解原始对偶婚影响、巩固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的特定背景,有其进步意义。

    3.血缘杂婚变为族外对偶婚,从而提高了人口的生育质量,提高了人口的体能,推动了社会进步。

    4.这些财富,一旦转归各个家庭私有并且迅速增加起来,就给了以对偶婚和母权制氏族为基础的社会一个有力的打击。

    “偶婚”分词解释

    基本字义● 偶ǒu ㄡˇ用木头或泥土等制成的人形:~像。木~戏。双,对,成双成对,与“奇(jī)”相对:~数。~语(相对私语)。对~。无独有?

    详情

    ● 婚 hūn ㄏㄨㄣˉ 男女结为夫妇:结~。新~。已~。~姻。~约。~礼。~变。~娶。~外恋。离~。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