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道

拼音
yī guàn dào
注音
ㄧ ㄍㄨㄢˋ ㄉㄠˋ

“一贯道”基本解释

解释

  • 会道门之一。起源于山东。初名“东震堂”,后路中一承办道务,取《论语》中“吾道一以贯之”,改名“一贯道”。1925年路死后,由张光璧继承。抗日战争期间,张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并为其效劳。
  • -----------------国语辞典一贯道yī guàn dào ㄧ ㄍㄨㄢˋ ㄉㄠˋ
    1. 清末新兴的民间信仰,因其教义揉合儒、释、道,强调「万教归一」理念,乃据论语「吾道一以贯之」命名。创教人王觉一,经刘清虚、路中一后,四传予张光璧,其信仰始扩大发展至全国。一贯道以无极老母(无生老母)?为最高神,信教者依其资历分道长、点传师、坛主、文牍、乩手、引传师、道教等。民国三十八年以后,中共禁教,一贯道亦播迁入台,发展为「十八支线」,现仍为释、道、基督教之外,台、澎、金、马地区最大的宗教团体。

    “一贯道”百科

    百度百科

    一贯道

  • “一贯道”发端于晚清,极盛于1940年代。其教义,杂糅儒、道、佛及耶稣教经典,宣称整个宇宙分“红阳”、“青阳”、“白阳”三期,各历一万八千年。目下正值“白阳”期末世,大劫将至,须得信奉“一贯道”,才能消灾免难。
  • 抗战期间,“一贯道”将大量汪伪政权高级官员发展进入组织。民国晚期,邪教组织“一贯道”,甚至一度发展到与国、共两党分庭抗礼的程度。
  • 取缔一贯道行动是新中国建国伊始伴随着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而进行的一场广泛、剧烈、深刻的群众斗争,对于捍卫和巩固新生政权,破除封建迷信,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再回头看一看并不遥远的那段历史,对于当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 “一贯道”分词解释

    ● 一yī ㄧˉ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纯;专:专~。~心~意。 全;满:~生。~地水。 相

    详情

    基本字义 ● 贯 (貫) guàn ㄍㄨㄢˋ 古代穿钱的绳索(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每一千个为一贯):“~朽而不可校”

    详情

    ● 道 dào ㄉㄠˋ 路,方向,途径:~路。铁~。志同~合。 指法则、规律:~理。~德。~义。得~多助,失~寡助。 学术?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