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宫调

拼音
zhū gōng diào
注音
ㄓㄨ ㄍㄨㄥ ㄉㄧㄠˋ

“诸宫调”基本解释

解释

  • 宋、金、元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起源于北宋。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杂以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现存作品只有全本的金·董解元作《西厢记》和两个残本金无名氏作《刘知远》的残篇,元·王伯成作《天宝遗事》的残篇。参阅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 -----------------国语辞典诸宫调zhū gōng diàoㄓㄨ ㄍㄨㄥ ㄉㄧㄠˋ
    1. 一种古词曲。敷演故事,略如弹词,盛于宋、金间,属于说唱文学。因由许多宫调不同的曲牌所联缀成篇,故称为「诸宫调」。如董解元的《西厢记》。宋.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诸宫调本京师孔三传编撰,传奇、灵怪、八曲、说唱。」

    “诸宫调”百科

    百度百科

    诸宫调

  • 诸宫调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属于中国北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文学。是从变文和教坊大曲、杂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而得名。诸宫调以说唱为主,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 诸宫调,由北宋神宗熙宁至哲宗元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艺人孔三传来到文艺演出百花竞放的东京,最先创造了诸宫调。
  • 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的部分。诸宫调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宋代已用诸宫调的曲调来演唱宋杂剧了。至元代,其曲调对北方杂剧的形成却起了重要的影响,它的重要的艺术手段,都为元杂剧所吸收。它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据送宋王灼《碧鸡漫志》卷而载:“熙丰、元祐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期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 “诸宫调”分词解释

    基本字义● 诸(諸)zhū ㄓㄨˉ众,许多:~位。~君。~侯。“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渤海之尾。犹“之”:“能事~乎?”。犹“于?

    详情

    ● 宫(宮)gōng ㄍㄨㄥˉ 房屋(封建时代专指帝王的住所):~室。~廷。~殿。~观(guàn )(①供帝王游乐的离宫;②道教的?

    详情

    基本字义● 调(調)tiáo ㄊㄧㄠˊ搭配均匀,配合适当:~和。~谐。风~雨顺。饮食失~。使搭配均匀,使协调:~配。~味。调停使和解(调解双方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