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

拼音
māng shān
注音
ㄇㄤ ㄕㄢ

“邙山”基本解释

1.即北邙山。一作北芒,也称芒山﹑郏山﹑北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汉魏以来,为王侯公卿归葬之处。

“邙山”百科

百度百科

邙山 (秦岭山脉余脉)

  • 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广义的邙山起自洛阳市北,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市西的巩县(现巩义市)神堤(地名),邙山头就在黄河南岸与洛河的交汇处西南侧,长度100多公里。狭义的邙山仅指洛阳市以北的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
  • 邙山海拔300米左右,邙山为黄土丘陵地,是洛阳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最高峰为翠云峰,在今洛阳市区正北,上有道教名观上清宫。
  • “邙山”造句

    1.邙山,地势起伏平缓,高敞而空旷,中间高而四周低,黄土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坚固致密,渗水率低,周围河流潺潺,是理想的营茔之所。

    2.西晋的帝陵区在都城洛阳附近偃师县境内的北邙山一带。

    3.阴风阵阵,如泣如诉,即便在闷热的七月,秦朗在冥邙山上也感到一股寒意,冷得抖擞两下,下意识的紧了紧衣服。

    4.雒阳,以邙山、雒水、漕渠为外郭,充当雒阳屏障。

    5.注:洛阳的邙山,自古汇聚帝王将相之陵冢,被后世认为最适宜穴居。

    6.1899年,北邙山发现了唐代的随葬彩陶。

    7.北魏迁都前,陵域在今山西大同方山一带,迁都洛阳后,陵域选择在洛阳泸河以西的北邙山

    8.东有鸿沟通淮泗,北依邙山濒临黄河,南面遥望京索,西过虎牢关接近洛阳,地势险要,为南北之绾毂、东西之孔道。

    9.事不宜迟,狄公率手下军头化装出城追查,在邙山深处已废弃的上灵村,找到五辆崭新的乌蓬马车。

    10.曹休墓在洛阳邙山出土,墓中铜印可证明主人身份,虽然多次被盗,墓里珍贵文物还是不少。

    11.尔朱狂狡,行路所见,裂冠毁冕,拔本塞源,邙山之会,搢绅何罪,兼杀主立君,不脱旬朔,天下思乱,十室而九。

    12.洛阳龙门山和邙山近年出土的三件石刻文物,反映了唐宋之间佛教信仰的兴盛。

    13.越王侗使人运回洛仓米入城,遣兵五千屯丰都市,五千屯上春门,五千屯北邙山,为九营,首尾相应,以备密。

    14.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韩愈

    15.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

    16.这座2000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间的寺院,以它那巍峨的殿阁和高峭的宝塔,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17.北郊邙山上有中国最大的古墓群,主要是皇家陵墓,最远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

    18.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北有邙山,南有伏牛山。

    19.炀帝营建的洛阳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瀍河、洛水纵贯其间,分外郭城、宫城、皇堀、东城、含嘉仓城、园壁城和耀仪堀,规模宏大,布局有序。

    20.整条道路从城南定鼎门向北,直通洛河上的天津桥,加上天枢、应天门、明堂,组成了整个隋唐洛阳城的城市中轴线,往北是邙山,往南正对伊阙,气势恢宏。

    21.是章帝时诗人梁鸿所作,梁鸿也是登北邙山回望帝京叹国事蜩螗,民生艰难。

    22.“一条飞龙出昆仑,摇头摆尾过三门。吼声震裂邙山头,惊涛骇浪把船行。”“三气周瑜在江东,诸葛亮将台祭东风。祭起东风连三阵,火烧曹营百万兵。”。邙山造句

    23.邙山墓冢惨遭盗空,封土和陵园、古墓遗址大肆被毁,各种工厂、筑路公司、铁路、垃圾场分布其中,甚至有的高速公路穿墓而过、将坟冢一劈为二。

    24.更不说在这期间,一直在邙山中蜇伏着的日军第三战车师团悍然出动了。

    25.30年代在洛阳邙山意外发现的一座侨居中原的西域人古墓。

    26.邙山站是焦枝铁路在孟津境内的唯一站点,全县兵源都要在那里完成最后的集结。

    27.一行人出得洛阳城,侦骑四出,迅速向北邙山而去。

    28.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地形险要,西依秦岭,东望嵩岳,北有邙山屏障,南对龙门伊阙。

    29.上世纪80年代中期,焦枝铁路开通,铁道从邙山脚下穿过。

    “邙山”分词解释

    基本字义 ● 邙 máng ㄇㄤˊ 〔北~〕山名,在中国河南省。 英语 mountain in Henan

    详情

    基本字义● 山shān ㄕㄢˉ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