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税法

拼音
liǎng shuì fǎ
注音
ㄌㄧㄤˇ ㄕㄨㄟˋ ㄈㄚˇ

“两税法”基本解释

解释

  • 唐德宗·建中年间开始实行的新赋税法。因税分夏秋两季缴纳,故称。两税法是唐代后期直至明代中叶田赋制度的基础。
  • -----------------国语辞典两税法liǎng shuì fǎㄌㄧㄤˇ ㄕㄨㄟˋ ㄈㄚˇ
    1. 唐德宗时,宰相杨炎创立的一种税法。按人民贫富及拥有田亩的数目,分等级课税,每年依夏、秋两季用钱编纳,以替代原有的租庸调法。

    “两税法”百科

    百度百科

    两税法

  •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两税法是对当时赋役制度较全面的改革。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到建中元年(780年)正月,正式以敕诏公布。
  • “两税法”造句

    1.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走过初税亩、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诸时代,在2006年终结。

    2.如田制,他能将西晋占田、北魏均田到唐代的租庸调,由租庸调到两税法,合成一个整体,且对别人不经意的每一个细微末节体现出他的春秋笔法、史学精神。

    3.由于实施两税法、代役制和租佃制等新的经济制度,从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两税法”分词解释

    基本字义● 两(兩)liǎng ㄌㄧㄤˇ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个黄鹂。~本书。双方:~可。~边。~便(客?

    详情

    基本字义● 税shuì ㄕㄨㄟˋ国家向企业或集体、个人征收的货币或实物:~收。~额。~款。~率。~法。~制。~务。姓。

    详情

    ● 法fǎ ㄈㄚˇ 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办。~典。~官。~规。~律。~令。~定。~场。~理。~纪。~盲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