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大鼓

拼音
lào tíng dà gǔ
注音
ㄌㄠˋ ㄊㄧㄥˊ ㄉㄚˋ ㄍㄨˇ

“乐亭大鼓”基本解释

解释

  • 又名乐亭调。曲艺的一种。
  • -----------------国语辞典乐亭大鼓lào tíng dà gǔㄌㄠˋ ㄊㄧㄥˊ ㄉㄚˋ ㄍㄨˇ
    1. 清中叶一种起源于河北省乐亭县的曲艺,流行于乐亭、唐山及华北地区。表演形式为一人左手击铁板,右手击鼓演唱,另以三弦或四胡、笛子、二胡等乐器伴奏。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东路以乐亭为中心,音调高亢;西路以唐山为中心,唱腔婉转,节奏富变化。

    “乐亭大鼓”百科

    百度百科

    乐亭大鼓

  • 乐亭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广泛流传于冀东、京、津及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演出时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人分持三弦等乐器伴奏。乐亭大鼓相传1850年前后由温荣创立于河北乐亭县,曾与评戏、唐山皮影并称"冀东民间艺术的三朵花"。自形成以来,名人辈出,流传较广,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乐亭大鼓”造句

    1.曾出现过“铁板大鼓”、“铁片大鼓”、“落腔调”、“乐亭大鼓”等称谓,根据唱法不同又有“小口平谷大鼓”、“大口平谷大鼓”之分。

    2.到了正月,我们还要请人演皮影戏,唱几天乐亭大鼓,扭几场秧歌,把我们“侨爱新村”农民的喜庆唱出来、扭出来。

    3.东北大鼓的唱腔是在弦子书、子弟书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乐亭大鼓、京韵大鼓及二人转逐渐形成的。

    4.胡向明)11日,随着艺人张近平以一鼓一板一弦演唱宋代传说《双锁山》,河北“乐亭大鼓”书会开场。

    “乐亭大鼓”分词解释

    基本字义 ● 乐 (樂) lè ㄌㄜˋ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

    详情

    基本字义● 亭tíng ㄊㄧㄥˊ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凉~。牡丹~。建筑得比较简单的小房子:书~。邮~。岗~。适中,均

    详情

    基本字义 ● 大 dà ㄉㄚˋ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

    详情

    ● 鼓 gǔ ㄍㄨˇ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乐(yuè)。~角(jiǎo)。大~。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石?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