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

拼音
jiǔ pǐn zhōng zhèng zhì
注音
ㄐㄧㄡˇ ㄆㄧㄣˇ ㄓㄨㄥ ㄓㄥˋ ㄓˋ

“九品中正制”基本解释

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的制度。东汉末,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者为“中正”,负责对当地士人进行考察并评定为九等(九品),再由政府按等选用,依品授官。司马懿当政后,任世家豪门为各地中正,评定士人品级只论其门第而不论才能,九品中正制遂成为世族地主控制政权的工具。隋文帝时废。

“九品中正制”百科

百度百科

九品中正制

  •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九品中正制”造句

    1.天下修行者,被划下九品中正制

    2.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魏晋南北朝,国祚大多都不长久。

    3.要想入仕,还要经过很重要的一关,那就是九品中正制的考评。

    4.曹丕为代汉作准备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后来逐渐成为世家官僚垄断选举的工具。

    5.本文认为此制并非东吴独创,而是借鉴并综合曹魏的户调制度与九品中正制度而来。

    6.我们知道,九品中正制是曹魏始创的选官制度。

    7.我们家也是从江西出来的,陶渊明是晋朝时候人,那时候还没有科举,高门大户垄断了官职,还定下了九品中正制,把天下的家族分为九品。

    8.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曹魏的统治,曹丕想出了九品中正制这么一个拉拢世家大族的方法,而有蜀一朝,诸葛亮对益州的地方豪强的整治就一直没有停息过。

    9.“九品官人法”通常被称为九品中正制,此外还有诸多异名、别称。

    “九品中正制”分词解释

    基本字义● 九jiǔ ㄐㄧㄡˇ 数目,八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玖”代):~归。 泛指多次或多数:~死一生。~霄云外。

    详情

    基本字义● 品pǐn ㄆㄧㄣˇ物件:物~。产~。赠~。战利~。等级,种类:~名。~类。~色。~位。性质:~质。~行(xíng )。?

    详情

    基本字义 ● 中 zhōng ㄓㄨㄥˉ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当(dàng)~。~原。~华。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

    详情

    基本字义● 正zhèng ㄓㄥˋ不偏斜,与“歪”相对:~午。~中(zhōng )。~襟危坐。合于法则的:~当(dāng)。~派。~楷。~

    详情

    ● 制 (?製) zhì ㄓˋ 规定:因地~宜。~定。~式。~宪。 限定,约束,管束:~止。~裁。专~。~约。抵~。?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