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悱

拼音
fèn fěi
注音
ㄈㄣˋ ㄈㄟˇ

“愤悱”基本解释

解释 1.谓积思求解。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2.愤慨,怨恨。 -----------------国语辞典愤悱fèn fěiㄈㄣˋ ㄈㄟˇ

  1. 郁闷不舒。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既而愤悱之气,思有所泄。」

“愤悱”百科

百度百科

愤悱

  • 愤悱,汉语词汇。
  • 拼音:fèn fěi
  • 释义:1、谓积思求解。2、愤慨,怨恨。
  • “愤悱”造句

    1.以往对孔子启发形式的认识仅局限于“愤悱启发”一种,事实上“引而不发”和“开而弗达”的启发形式也同样存在于他的教学之中。

    2.培养启发学生的“愤”、“悱”之感,发展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正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愤悱”分词解释

    基本字义● 愤(憤)fèn ㄈㄣˋ ◎ 因不满而忿怒或怨恨:气~。~悱(郁闷)。~慨。~怒。~然。悲~。激~。~恚。公~。义~填膺。?

    详情

    基本字义● 悱fěi ㄈㄟˇ ◎ 想说可是不能够恰当地说出来:~愤(忧思蓄积)。~恻。不~不发。 英语 t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