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农

拼音
dà sī nóng
注音
ㄉㄚˋ ㄙ ㄋㄨㄥˊ

“大司农”基本解释

解释官名。秦置治粟内史﹐汉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为九卿之一。北齐时称司农寺卿﹐隋唐以后所置略同。元置大司农司﹐掌农桑﹑水利﹑学校﹑救荒等事。明初置司农司﹐不久即废﹐其职掌并入户部。习惯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大司农”百科

百度百科

大司农

  • 大司农是汉朝廷管理国家财政的官职。秦及汉初,设治粟内使管理国家财政,汉景帝改治粟内使为大农令,武帝又改为大司农。大司农下辖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分别负责掌理粮食库藏,物资供应,物价调节,国库出纳,皇帝亲耕田等事务。此外盐铁专卖业务亦属大司农主管。元代也在朝廷设大司农,但其职权仅负责农桑水利事。清代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农。
  • “大司农”造句

    1.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

    2.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司农

    3.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4.王嘉和桓谭都论及都内赋敛钱四十余万万。

    5.便是前朝大司农李固被权相梁冀诬陷入狱,门生故旧上书申诉,太后明之,乃赦焉。

    6.献帝建安三年,献帝征郑玄为大司农,这是位列九卿的高官,给安车一乘,所过郡县长吏送迎。

    7.光忧懑,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

    8.使使持节行太常大司农安阳亭侯王邑,赍璧、帛、玄纁、绢五万匹之邺纳聘,介者五人,皆以议郎行大夫事,副介一人。

    9.入为大司农,吏曹整肃,及擢拜太尉,正色立朝,为朝廷所倚重。

    10.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

    11.故此,边郡地方财政不胜供给,由大司农调钱助养。

    12.上奏所说“经理大事,世祖已尝行之”,无疑指的是至元二十七年籍户时的“事产”登记和至元三十年行大司农司括田而言。

    13.中书令庾亮居然不顾众人反对强行征召历阳内史苏峻回朝,名义上封了个大司农也算是加官进爵,可谁都知道这大司农是个没有实权的虚职。

    14.其父张奂文武双全又屡立战功,曾任东汉中央政府三公九卿之一的大司农,可谓官爵显赫。

    15.另一方的长安,太尉杨彪、大司农朱俊暗奏献帝曰:今曹操拥兵二十余万,谋臣武将数十员,若得此人扶持社稷,剿除奸党,天下幸甚。

    16.秦汉通常以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为九卿,实即中央各机关的总称。

    17.一次,西域使者前来朝拜,明帝很高兴,下令赐给西域使者十匹丝绸,负责登记的尚书郎误记为一百匹,然后将记录交给大司农入账。

    “大司农”分词解释

    基本字义 ● 大 dà ㄉㄚˋ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

    详情

    ● 司 sī ㄙˉ 主管,操作:~法。~机。~令。~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为现在指南针的始祖)。~空(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

    详情

    ● 农(農)nóng ㄋㄨㄥˊ 种庄稼,属于种庄稼的:务~。~业。~田。~产。~垦。~家。~忙。~民。~妇。~奴。 种庄稼的人: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