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信条

拼音
shí jiǔ xìn tiáo
注音
ㄕˊ ㄐㄧㄡˇ ㄒㄧㄣˋ ㄊㄧㄠˊ

“十九信条”基本解释

解释

  • 指1911年(宣统三年)11月清政府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 “十九信条”百科

    百度百科

    十九信条 (十九信条)

  • 指1911年(宣统三年)11月清政府为对抗武昌起义而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武昌起义爆发,清朝贵族为保持其垂亡的封建皇朝,玩弄立宪骗局,宣布实行责任内阁制,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皇室经费听由国会决议,皇帝权限和皇室大典由宪法规定,但仍规定皇位世袭,不受侵犯。皇帝有权任命总理和国务大臣,海陆军直接由皇帝统帅。对人民的权利只字未提。
  • “十九信条”造句

    1.预备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妥协,导致了“十九信条”之出台。

    “十九信条”分词解释

    基本字义● 十shí ㄕˊ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表示多、久:~室九空。表示达到顶点:~足。~成。

    详情

    基本字义● 九jiǔ ㄐㄧㄡˇ 数目,八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玖”代):~归。 泛指多次或多数:~死一生。~霄云外。

    详情

    ● 信 xìn ㄒㄧㄣˋ 诚实,不欺骗:~用。~守。~物。~货。~誓旦旦。 不怀疑,认为可靠:~任。~托。~心。~念

    详情

    基本字义● 条(條)tiáo ㄊㄧㄠˊ植物的细长枝:枝~。柳~儿。荆~。泛称条形的东西:~子。面~儿。便(biàn)~儿。金~。铁?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