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火

拼音
tán huǒ
注音
ㄊㄢˊ ㄏㄨㄛˇ

“痰火”基本解释

1.中医术语。体内痰浊与火邪互结或痰浊郁久化火的病理变化。多表现为喘息﹑咳嗽﹑怔忡﹑昏厥等。

“痰火”百科

百度百科

痰火 科普中国

  • 痰火是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证,即所谓"窠囊之痰"。该证平时可无明显症状,如因外邪或饮食内伤等因素则引致发作。其症颇似哮喘,症见烦热胸痛,口干唇燥,痰块很难咯出等。甚或出现头部及耳后有痰核如串珠状,或脏下有结核的病症。其核按之紧,推之不移,并兼见舌红苔黄、脉弦滑数等。因其由于肝火、痰郁所致,故名痰火。
  • “痰火”造句

    1.痫证为患,不外乎风、痰、火、瘀、虚、病之初起和发作之时,邪气有余,多为风、痰、火、瘀标证,当以治标为要。

    2.蛇胆川贝液的主要成份是蛇胆汁、川贝母等清化痰火之品,主治痰火壅肺的咳嗽。

    “痰火”分词解释

    基本字义● 痰tán ㄊㄢˊ ◎ 气管、支气管或肺泡黏膜分泌出来的黏液:~喘。~厥。~盂。吐~。 英语 phleg

    详情

    基本字义● 火huǒ ㄏㄨㄛˇ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力。~烛。~源。~焰。烟~。~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