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败之辱

拼音
sān bài zhī rǔ
注音
ㄙㄢ ㄅㄞˋ ㄓ ㄖㄨˇ

“三败之辱”基本解释

解释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战三败。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将盟,曹沫执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桓公乃许尽还所侵之地。见《战国策.齐策六》﹑《史记.齐太公世家》。后因以此事为始败而终雪前耻之典。

“三败之辱”百科

百度百科

三败之辱

  • 三败之辱,曹沫 为 鲁 将,与 齐 战,三战三败。
  • “三败之辱”分词解释

    基本字义● 三sān ㄙㄢ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

    详情

    基本字义● 败(敗)bài ㄅㄞˋ 输,失利,不成功,与“胜”相对:~北。~退。~绩(?连队溃败;?事业的失利)。~诉。~?

    详情

    基本字义● 之zhī ㄓˉ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详情

    ● 辱 rǔ ㄖㄨˇ 羞耻:羞~。耻~。 使受到羞耻:~骂。侮~。折~。 谦辞,表示承蒙:~承。~赐。 玷污,辜负:~没(m&ogra

    详情